🟣 臨床分類
兒童淋巴管瘤可以分成下列幾類:
種類 | 單純淋巴管瘤 (lymphangioma simplex, capillary lymphangioma) | 海綿狀淋巴管瘤 (cavernous lymphangioma) | 囊性水瘤 (cystic lymphangioma) |
淋巴管血管瘤 (lymphangiohemangioma) |
好發位置 | 又稱為毛細管狀淋巴管瘤,其中單純淋巴管瘤是由細小的毛細管狀淋巴管所組成,侵犯部位以舌頭及外生殖器最常見。 | 由擴大的淋巴管所組成,侵犯部位以皮膚及黏膜最常見,侵犯部位包括有舌頭、臉頰、胸部,四肢及後腹腔。 |
囊性水瘤發生率每12,000 個嬰兒會有 1 位。出生時就被發現的佔 50% 到65%,出生後2年內才被發現的佔80% 到90%。其中75% 發生在左側頸部的後三角區域,有10%到20% 在腋窩處,有3% 到5% 會經胸腔入口擴展到前上縱膈腔,其餘分散在身體各部,只要有淋巴管存在的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如縱膈腔、後腹腔、骨盆腔和鼠蹊部。切出後如圖示
|
淋巴管瘤同時合併有血管瘤的成份,亦屬於一種的缺陷瘤,不會轉變成惡性腫瘤。 |
治療 | 治療的方法主要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其它的保守療法還包括:類固醇藥物治療、二氧化碳雷射手術治療、週期性抽吸、切開引流、放射線治療、冰凍治療,以及注射硬化劑 (bleomycin A5,有 55% 成功率,或 OK-432) 等等。 |
🟣 術後護理照護重點
在各種治療方法中,手術切除為淋巴管瘤的首選治療,尤其是位於在腹腔淋巴管內的淋巴管瘤常合併大型腸繫膜之囊腫。外科手術後通常都留有術後傷口及引流管傷口,照護重點如下:
- 定期更換傷口敷料,觀察傷口有無紅、腫、出血、分泌物化膿或有異味等等感 染表徵,並每次更換尿布時檢查術後傷口敷料有無滲濕之情形,隨時做更換。
- 視手術傷口位置,將寶寶調整適當擺位及睡姿,以不壓迫傷口為主。
- 進食方面,少量多餐並以寶寶可忍受的範圍為主,三到四小時哺餵一次,一次量以醫生建議為主,不宜過多或過少造成寶寶胃部負擔進而壓迫到傷口造成寶寶疼痛不適。
- 若寶寶有疼痛至無法睡眠甚至哭鬧不停,可給予醫生開立的藥物緩解寶寶疼痛不適。
- 定時監測體溫,超過攝氏38度C以上,盡快就醫了解是否有傷口感染情形。
🟣 結論與討論
新生兒出生後二個月內是屬於不穩定的狀態,此階段在產後護理之家提供良好的照護,護理經驗包含臨床敏銳度及照護細心度,可以更仔細觀察寶寶的日常表現。新手父母也可以從中了解觀察寶寶的重要性,寶寶出生後對於需求的表達方式大都是用哭泣呈現,但若能夠辨別哭泣型態差異,就能發現寶寶想表達的問題,若以此案例可以即早發現只是位六成之中,其實出生二年內才發現在文獻發現佔竟有佔八至九成之多,尤其生長在腹腔內更難被察覺到。而寶寶哭鬧不停或喝不下奶,伴隨著尖銳哭聲,爸爸媽媽很容易誤以為是需要安撫或是腸絞痛,及時發現是其他病症相對是較困難的。因此,當寶寶持續哭鬧且食慾不佳的情形維持兩天以上,爸爸媽媽就需要警覺是否為其他疾病引起的不適,只要爸爸媽媽的細心觀察,即能早發現早治療,才不會延遲並影響寶寶的健康狀況。
⚫ 參考資料:
期刊文章-江蓉華、李三剛、何善平、侯武郎、龐海麟(1988)。後腹膜腔淋巴管瘤-病例報告。中華放射線醫學雜誌,13(4),423-426。
賴輝謙(2009)。兒童腹部淋巴管瘤-病例報告。秀傳醫學雜誌,9(3-4),123-126。
⚫ 網路資料:
血管瘤及淋巴管瘤 (2020),馬偕醫院小兒外科衛教資訊,摘自於
https://www.mmh.org.tw/taitam/ped_su/index4_1_1.html
血管瘤及淋巴管瘤 (2021),三軍總醫院小兒外科衛教資訊。摘自於:https://wwwv.tsgh.ndmctsgh.edu.tw/unit/10006/1233